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發展體系中一直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但是,近年來,基于環??紤],以及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崛起,對于如何進一步開發利用煤炭有了更多爭議性的聲音。特別是在“十四五”即將到來之際,這一話題更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之一。為此,本報特邀請院士專家就此展開討論。
“十四五”規劃編制在即,中國煤電產業政策頂層設計再一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從全球到中國,煤電對于環境的負面效應廣受詬病,昔日“一煤獨大,獨步天下”的煤電,地位已不同于往日,整體性虧損、行業性困難是國內煤電企業“十三五”的真實寫照。
雖然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指出,煤電已實現超低排放,并非污染排放第一大戶,但隨著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的崛起,煤電“十四五”命途仍不樂觀。
控制煤電增長已成共識
來自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煤電44829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64.97%;煤電裝機100835萬千瓦,占53.07%。這表明,煤電目前仍然是我國電力供應的主體能源。
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煤電利用小時數和煤電裝機占比在“十三五”創下新低,煤電企業也陷入大面積虧損、盈利空間萎縮的困境之中。
多位業內人士對《中國科學報》表示,進入“十四五”之后,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目標將繼續逼迫煤電降低裝機占比。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研究員姜克雋甚至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完全不需要新增煤電裝機。從中長期角度看,煤電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預計到2050年,煤電的發電量將趨近于零,裝機總量將小于2億千瓦。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更是希望看到煤電機組能夠換下來、停下來、減下來。他表示,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期間煤電建設僅僅放緩是遠遠不夠的,最好是不再發展,甚至能減少煤電裝機。
“我國煤電的增長空間已經受到制約?!鼻迦A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蔡寧生對《中國科學報》表示,“基于減少碳排放的考慮以及目前煤電存在運行小時數偏低導致效益降低的困境,煤電不可能再有大幅度增長,但根據具體區域電力發展需求,仍會有少量的上大壓小及擴容。當然,也可能有部分煤電因技術落后或效益差而退出?!?/p>
另外,現在正處于風電、光伏平價上網最后的沖刺階段,隨著其技術發展,度電成本不斷下降,姜克雋預計,2022年前光伏和風電都將實現發電側平價上網,煤電的經濟性也將
來源:中國科學報